【后湖书院】行业访谈:建筑师罗朝阳

发布于: 2023-12-19 14:25

罗朝阳

永信和瑞董事、建筑设计院院长

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校外导师
记者:

在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和设计品质要求背景下,设计院怎么才能走出艰难时期?

罗朝阳:

首先,宏观经济下行,经济政策的走向尚且迷雾重重,并没有尘埃落定,这是一个大前提。注定我们只能小心翼翼,边走边看,保持应变的弹性。
其次,这几年建筑行业的政策变化,形成了更复杂的三方(甲乙丙方)关系,更复杂的项目需求,更长更曲折的项目流程,更交错的工作界面。要求设计院要有更强的综合运作能力、更综合的实力。设计院一定要有“商务+项目管理+技术生产”的整合联动能力。商务短板会让设计方“丧权辱国”,管理短板会让甲方“丧失信心”,生产短板会使项目“难以为继、中途夭折”。

最后,在技术进阶方面,也有以下各种尝试:

1)搭科技的快车。底子厚的设计院有研发能力与资金,可以往这个方向转型;

2)补全产业链条。在链条之间找寻机会;

3)借势大企业。但是,要保持相对平等的合作关系,不被吞噬,不沦为附庸不容易。

4)深练内功。迎合产业发展的技术升级,有精研的技术领域,保持此领域更深的洞察力、更创意。

5)化整为零,面对私企小业主。减轻企业养人、养资质的压力,游击队式生存。寄托国家愿意藏富于民,大量私营业主崛起,愿意个性化定制设计服务。城市管控过严,那么走向农村、走向小乡建,从小建筑练手,做出品牌。避开巨无霸的吞噬之路,自下而上成长为小中型企业。耐住寂寞,独辟蹊径。这也是欧美传统建筑师的成长路径。

记者:
现代主义大师中,你最喜欢哪位或者获得营养最多?成功的设计关键点是什么?

罗朝阳:

首先回答前一个问题:大师影响。

在年轻时,从业的初期,学习大师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大师一般都是综合性的,解决了时代性的某些问题,或者在某一个方向趟出来一条新的路径,可以比较快捷地指引初学者。年轻时也有激进反叛的时候,甚至拒绝形式语言,后来发现形式也是有深沉逻辑的,形式也可以是本质,我们会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摇摆,这个摇摆是应该的,让我们加深了对世界的深度认识。对大师的学习也会是摇摆式的。

所以说,从我个人角度,30岁时,可能会喜欢深沉形式主义的大师,比如说路易斯·康或者卡罗·斯卡帕一类。当然,柯布西耶这一类英雄式的、划时代意义的建筑大师,给人的影响是综合的、久远的,可能渗透到潜意识中了;阿尔瓦· 阿尔托是一个情景式的,要实地体验才能体会他的好,年轻时游历少了,错过了阿尔托,这肯定是一个遗憾,我们的经验中还错过了许多新艺术风格时期的大师。对大师的学习研究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所以,到了40岁、50岁,你从业也有30年以上了,可能你设计的来源与取向会更多元:向民间学习,向日常学习,向综合修养学习,向古典学习,向不那么大师的设计师学习...

年纪大了,不会奔大师而去。大师高妙的地方,去经历过、历练过,可能成为你逻辑演进中的本能了,内化了,会潜意识调用。

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建筑学,基于个人经验的自己的建筑学观念。

然后,回答后一个问题:成功的设计关键点。

我一直认为,设计师是一个架构师,不是什么都要原创。像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他不一定什么都懂,但是他搭建了一个架构,各种东西都可以装进去,他构建了一个自足的元宇宙架构,大家都参与进来,以自己的经验见识充实这个架构中的细节。

做设计的时候,你会将所有的大师丢到一边去,把杂志放开,那些仅可以当闲书看。我们要从每个设计的出发点去思索。真正开始设计时,是一种放空、放松的状态,将人生的好经验放进来,或者现场的直觉等放进来,思索每一个设计的锚固点,从原点出发,养大一个思维。

设计师状态很重要,只要一个出发点打动了你,撩拨到你,让你有往下做的激情与动力,这个起心动念对设计师很重要。

我们有时过于关注建筑的社会职能,忽视了设计思维的内在规律。

我想说的是,设计思维就是要牵住一个线头,抖落一个丰富的全情境。

这也是个人认为的成功的设计关键点,也是基于内在的设计思维角度的一家之言。

永信和瑞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返回顶部
  • 联系电话:0731-89767891
  • 联系邮箱:yongxin@yongxinepm.com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