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的生与死:对话吴波吴名

发布于: 2024-09-27 09:32
当下时空,
建筑设计行业 “下行”“内卷”“转行”不绝于耳。
建筑教育领域 “减招”“换专业”“老师多过学生”时有所闻。
中国建筑师群体普遍充斥着焦虑、困惑和茫然,已成定势!
何去何从?
 缘 

后湖书院,以“听听来自澳大利亚的声音”为主题,成功邀请到澳大利亚SWA建筑事务所两位合伙人:吴波、吴名。

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却有着不同凡响的人生:吴波、吴名,两口子,本科于湖南大学,硕士博士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旅居澳大利亚墨尔本20年,执业建筑设计16年,对当代澳大利亚建筑、建筑师、建筑教育等领域有诸多体验和深刻理解,他们的故事将给当下中国建筑师怎样的“化学反应”?

这是一场同时拥有相当学术水准和诙谐幽默氛围的分享会,中国著名文学家、后湖书院院长彭见明先生担任主持,自喻建筑学门外汉的彭先生神情轻松愉快、语言鲜活幽默,说是“带着一颗快乐的心来听听这对‘夫妻相十足’的两口子讲座,让现场立刻腾升起浓浓的人情味和文学气!建筑师杨建觉、雕塑家黄于纲、建筑学教授欧阳国辉、城市规划学教授朱佩娟、规划师胡士博、传媒人黄建辉等业界精英,“扮演”分享嘉宾角色,直面行业行情、困难困惑,与主讲嘉宾之间展开了一场敢想敢说、敢问敢答的智慧交锋,思想冲突凸显、人文喜感交织。

来自设计界和高校师生共同参加了线上线下活动,人数多达近200人,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分享会的过瘾之心、赞美之情。活动得到了湖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徐峰教授、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桂赛教授、《中外建筑》杂志熊洋执行主编的鼎力支持,永信和瑞董事长胡春林先生与主讲嘉宾会后进行了亲切交谈。


  
一、回归建筑

开朗活泼、直话直说的建筑师吴波,在简略分享了长沙泰源设计公司工作一一澳大利亚墨尔本爱徳加事务所工作一一墨尔本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一一澳洲建筑师注册执业考试… 丰富而奇妙经历之后,直接切入分享主题:1)澳洲建筑师注册制度特色与要求,2)双轨制注册方式,3)以客户体验与需求为中心的住宅设计过程,4)有匠心的情境营造与有诗意的结构逻辑,5)简洁朴实的建构方式和融入自然的空间对话,6)关注建筑本身特质而非奢华张扬的外在呈现。

这样的梳理与解读无凝值得中国建筑师们深思:当下一些炫酷、夸张乃至疯狂的设计是在为人民服务还是在卖狗皮膏药?设计市场下行背景下的设计师们也许遇到了潜心修习、重新补课、回归本真的最佳时期!

二、制度创新

稳健持重、书生意气的吴名博士又是另一番风韵:1)澳洲小型民营建筑事务所可直接参与到政府相关设计规范编排与监督工作,2)真正发挥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和片区更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3)建筑师可组织目标人群(社会弱势群体为主),众筹认购地块,自建公寓等居住建筑,节省开发成本达20%-30%,同时创造满足邻里交往需求的空间如如共享广场、洗衣房、屋顶花园等,4)建筑师与住户深入沟通、良好互动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种建筑师主导的开发模式对我们有何启发?是不是“新路径”?国内土地供给制度和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如何应对?估计要“换脑”。

三、建筑理论

吴名介绍了建筑师伯纳德.屈米是如何强调建筑与“事件”的关系这个概念,认为不能把建筑看成是一个单纯的形式载体和功能容器,而是要把它与其内发生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理解。

他谈到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的“社会空间”概念,认为空间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生产的工具和途径。列斐伏尔提出的社会空间三重性理论:感知的空间实践、构想的观念空间和生活的体验空间,引起与会大咖们极大兴趣。

名介绍了“空间句法”概念,并与建筑学中的“泡泡图”关联起来。任何城市和建筑环境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1)界定和划分空间的实体,2)空间本身。前者包括界定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物和室内划分房间的墙体,后者由建筑物和墙体隔开却又连接起来供人在其中移动和活动的空间组织。空间句法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分析特定空间组织形式和特定社会模式之间的复杂关联。他介绍了索菲亚.普萨拉在《建筑与叙事:空间和文化意义的形成》中提出的建筑设计概念维度与感知维度,即空间的几何维度与组织维度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苏格兰博物馆的平面布局解释这种对立关系是如何影响设计创新。理论略显深奥,听众如坠深山。

四、建筑教育

吴名直言,建筑设计原本就不是什么挣大钱的行业,是自古而今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艺术,做好建筑师要有热爱之心,而建筑教育是一门持之已久的艺术教育、美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他介绍在澳洲高中即有空间设计和虚拟设计课程,许多澳洲建筑师勇于拓展自己的专业边界,小到工业设计,大到运营城市,一切皆有可能。更有可能,科技发展将把建筑学引向一个全新世界:未来二三十年变成一个数字虚拟世界的文化遗产。

  

胡士博:师兄师姐的状态太好了,没有“大师”名牌压力,专注于建筑设计的原真与初心,就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佩服!加油!普利策在等着你们。

李进:建筑是技术、是艺术、更是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文化载体!有没有可能尝试“打破设计圈层边界”“打破设计寡头话语权”建构业内 “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可否?敢否?

黄建辉:建筑学专业有过高峰,低谷也就难免。乡村振兴有可能成为中国建筑师未来的契机和事业高峰。

朱佩娟:空间形态与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本的流动与积累过程。理性的建筑学强调对空间流动与随机活动的程序化控制,感性的建筑学追求超越日常、超越自然、超越常规的浪漫,两者的结合才能诞生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东方文化赋予了中国建筑师未来更大的发展潜力。

欧阳国辉:当下建筑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和AI技术诸多挑战,是事实。但是建筑学专业有2000多年历史,有其独特而极强的生命力,未来建筑学专业肯定不会消失。基于内心热爱与执着,研究与发达国家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建筑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异与差距,自信而坚定地探究建筑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统一,偶尔追求一下空间的神性和灵魂的救赎。

黄于纲:两位从长沙吃辣椒的地方去澳洲,是否带着你们母亲(谢丽芳老师)那种生命的热情?对艺术的挚爱?你们可以将母亲血液里的东西在建筑上做延伸?我见过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堵墙下面放了一本书,那么这堵墙形状有了变化,你们怎么去看待建筑诗意的表达,转换、延伸以及建筑边界的模糊性问题。

杨建觉:建筑师少点流派、宏大叙事、国外大师作品的“变脸好吗?多点甘当配角、邻里亲情、下里巴人好吗?

彭见明:建筑就是艺术,当然要兼顾适用性、安全性和审美性。我以为建筑设计要做到“与别人不一样”时,才叫成功。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中外建筑》杂志、长沙市创意产业协会、杨建觉创意设计中心共同协办分享会,永信和瑞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活动提供了最佳学术空间。

永信和瑞 总部(点击查看地址)  


  • 返回顶部
  • 联系电话:0731-89767891
  • 联系邮箱:yongxin@yongxinepm.com
  • 返回顶部